28岁牺牲的毛岸英,和那些跟他一起入朝的高干子弟们
1950年11月25号那天,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,当时还兼着志愿军司令部的机要秘书和俄语翻译,正在执行任务呢,突然遇上美军空袭。敌机炸得特别猛,毛岸英没躲过去,当场就牺牲了,那时候他才28岁啊。这已经是毛主席为了革命事业,失去的第六位亲人了。
消息传回国内,毛主席心里别提多难受了。他的卫士李家骥后来回忆说,那天主席一整天都没说一句话,就坐在那儿,一会儿伸手去拿烟,拿起来又放下;火柴盒明明就摆在眼前,他却还下意识地在口袋里摸。你看着他脸上没掉眼泪,但心里的苦,比谁都多……
毛岸英毕竟是主席的亲儿子,彭德怀当时就想,能不能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。可毛主席没同意。说实话,哪个当爹的不想多看儿子一眼?但毛主席心里清楚,他不能这么做。后来他说的那番话,现在听着还让人心里一热:“我儿子没了,我当然悲痛,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?朝鲜战场上,多少优秀的小伙子都把命丢在那儿了,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疼吗?就不想再见孩子最后一面吗?岸英是我的儿子,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,听朝鲜人民的安排就好。”
就像毛主席说的,战争从来都这么残酷。抗美援朝打了两年零九个月,除了毛岸英,还有好多像他一样的英雄,其中不少还是开国将领的孩子。今天就跟大伙儿说说,除了毛岸英,还有哪些高干子弟去了朝鲜,他们最后都怎么样了。
第一位:田维扬中将的儿子田明升
田维扬原名叫田文扬,1906年生在湖北枣阳县吴家店皇村,就是个普通农民家庭。小时候还读过几年私塾,1929年的时候,跟着他爹和哥哥一起参加了红军。可后来打仗打得凶,他爹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了,最后被害了;二哥、三哥还有弟弟也被抓进了监狱。
家里一下没了这么多亲人,田维扬心里肯定不好受,但也更坚定了要干革命的念头。那时候为了给家里留个后,他好不容易躲过敌人的抓捕,在家乡娶了媳妇,没多久儿子田明升就出生了。可孩子刚落地没几天,田维扬又得走,继续去搞革命。
1930年田维扬入了党,之后就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日子:打长沙、中央苏区的五次反“围剿”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,立功也多。他从一个普通士兵,慢慢升到了四野第41军的副军长。但这一路上,他一次都没回过家。
直到新中国成立,田维扬才终于有机会回了趟老家——这一离开,已经22年了。可家里早就不是他记忆里的样子了。
他刚走进家门,就看见门口站着个瘦瘦的年轻人,眉眼间跟自己年轻时特别像。田维扬一眼就认出来了:这是他儿子田明升啊!父子俩一见面,抱着就哭了。
聊天的时候田维扬才知道,他娘和媳妇早就不在了。说不愧疚是假的,自己既没尽到当儿子的孝,也没尽到当丈夫的责任。但为了新中国,他也没办法。后来他跟儿子说:“现在国家不打仗了,正需要人出力,你得好好工作、好好学本事,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。可不能因为你爹是军人,就搞特殊。”
田明升把他爹的话记在了心里。后来他也参军了,就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,在部队里表现得特别勇敢,但从来没跟别人说过自己爹是谁。
抗美援朝爆发后,田维扬其实特别想去前线,但那时候他正在广东清剿土匪,根本抽不开身。田明升知道他爹的心思,没多说啥,直接就报名参加了志愿军。在他看来,这样既能帮他爹圆了上前线的梦,也能为国家出份力。
都说虎父无犬子,田明升在战场上真不含糊。有一次打仗,部队需要派人背着炸药包,趴在地上一点点爬到敌人的火力点,然后把炸药点着,把火力点炸了。你想啊,这活儿九死一生:路上全是枪林弹雨,就算到了地方,炸药一点,想全身而退太难了。
田明升一点没犹豫,主动跟组织申请去。之后就背着炸药包上了战场,敌人的子弹打得那么密,他也没往后退一步,最后真把炸药包在火力点上点着了,为这场仗的胜利立了大功。
可不幸的是,他在战斗中被弹片击中,一条腿没保住,后来被送到后方治疗。田维扬知道消息后,眼里含着泪,拍着儿子的肩膀说:“孩子,你是爸爸的骄傲!”
再后来,田明升安了假肢,还在部队工作了一段时间。退伍之后,就回老家安安分分种地,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。这辈子,他从没后悔过。其实田维扬当时完全能给儿子争取点特殊照顾,毕竟是为国家受的伤,别人也不会说啥。但他从来没这么做过,就冲这一点,真让人佩服。
第二位:匡裕民中将的无名长子
到现在,我们都不知道这位高干子弟叫啥名字,但这一点都不影响我们知道他的英雄事迹——因为他爹,是开国中将匡裕民。
匡裕民是江西万安人,1930年参加的红军。他这人特别会玩炮,天赋极高,还当过红军总部炮兵连的连长,大家都叫他“神炮将军”。
广昌战役算是匡裕民的成名战。那时候国民党的火力特别猛,红一军团集中主力打了好几次,都没把敌人的阵地攻下来,没办法,只好用炮轰。结果派上去几个炮手,开了几炮都没打中。
匡裕民一看,干脆自己上。他挽起袖子,瞄准敌人的火力点,“嘭”的一炮过去,直接把敌人的一个机枪阵地端了,为这场仗立了大功。
事后朱德总司令还跟他开玩笑:“你小子这炮真神,一炮就把老蒋的机枪班干掉了,小心老蒋找你算账啊!”
就这么着,“神炮手”的名声在部队里传开了。他这炮术,用三个字形容就是:稳、准、狠。
后来彭德怀也看中他了,亲自跟朱老总要人,把他调到了红三军。之后匡裕民立的功就更多了,遇上难打的敌人,他几炮下去就能解决问题。他从一个小小的炮兵营营长,慢慢做到了能指挥千军万马的炮兵司令员,还为八路军培养了不少炮兵人才。
抗美援朝爆发后,匡裕民任志愿军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。当时万毅司令员还没到任,所以实际上是匡裕民在主持大局。那时候敌我装备差得远,但他指挥得好,好几次把美军打得够呛,“神炮将军”的称号也越传越广。
匡裕民这人,平时特别谦虚,也廉洁,从不搞特殊,更不会用权力为自己谋私。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特别好,很关心大家,但对自己的孩子,要求却特别严。
抗美援朝的时候,匡裕民自己上了前线,还把大儿子也送到了朝鲜。彭德怀知道后,特别佩服地说:“老匡,你这股豪气还是跟当年一样啊,连大崽都送来朝鲜了,这真是上阵父子兵!”但在匡裕民看来,保家卫国,本来就是该做的事,没什么好说的。
他大儿子也没让他失望,在战场上特别勇敢,每次都冲在最前面,好几次把敌人打退了。可谁也没想到,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,他被敌人的炮弹击中,牺牲了。
消息传来,匡裕民心里肯定特别痛,但他只是摘下军帽,沉思了一会儿,就忍着眼泪继续指挥打仗,一直到这场仗打赢了,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才忍不住掉了泪,说:“他是为祖国死的,为朝鲜人民死的,死得光荣!”
彭老总听了之后特别感动,说:“这就是老红军的本色,这才是将军的胸怀啊!”
可能有人会问,为啥匡裕民的长子连名字都没留下?其实这跟匡裕民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有关。他虽然官当得大,但从来没为孩子的工作调动找过关系、开过后门。
有一次他去部队视察,其实他一个儿子就在那个部队里,但为了不让儿子受特殊待遇,他连看都没去看一眼,以至于部队里没几个人知道,这位副司令的儿子就在自己身边当兵。
这次去朝鲜也一样,他不希望儿子搞特殊。上了战场,他儿子就和其他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一样,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:中国人民志愿军!
第三位:颜伏少将的儿子颜邦翼
颜伏是四川梁平人,跟田维扬、匡裕民不一样,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,还是复圣颜回的第81代孙。有意思的是,还有个跟他一样参加革命的,是至圣孔子的第73代孙孔庆德,后来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。
颜伏23岁就入了党,后来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时候,被军阀抓进了监狱。在牢里,敌人把他打得够呛,但他一个字都没吐露。
颜伏这一辈子,三次被捕,两次入狱,又三次被放出来,期间从来没暴露过自己的身份。因为他当时做的是地下工作,为了保密,他把名字改成了颜宗羲,还跟家里断绝了联系。
那时候他儿子颜邦翼还小,只模糊记得爸爸去打仗了。可十几年过去,颜伏一直没消息,生死未卜,妻儿心里别提多煎熬了。直到1946年,16岁的颜邦翼才知道爸爸还活着,心里又激动又复杂,决定去找爸爸。
可没等找到爸爸,颜邦翼就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。在国民党军营里的日子,让他身心俱疲。一直到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,他才被改编成了解放军战士。
颜邦翼没放弃找爸爸,颜伏也没忘记妻儿,父子俩都在打听对方的下落。可还没等颜伏请假回家看他们,就接到了去朝鲜战场的命令。巧的是,颜邦翼当时也在赴朝的队伍里,属于志愿军第16军47师。
那时候颜伏已经是志愿军炮兵七师的师长了,在部队里名气很大。颜邦翼经常听战友说起“颜伏”这个名字,又因为俩人同姓,心里隐约觉得,这可能就是自己的爸爸。
后来有一天,颜邦翼突然收到一封亲笔信,落款是颜伏。信里说,让他在部队里一定要听指挥,别怕吃苦、别怕流血,要勇敢杀敌,还不忘提醒他注意安全。
虽然信上没几句话,但颜邦翼一看就哭了——他爸爸真的还活着,而且是炮兵七师的师长!
颜邦翼没让爸爸失望,作为一个普通战士,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。但因为战场环境特殊,父子俩一直没机会见面,直到抗美援朝结束,一家人才终于团聚。
颜伏在战场上立了不少功,回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。颜邦翼后来去了洪雅县卫生防疫站工作,一直到退休。他后来回忆说:“我就想做个普通人,干份普通工作。我爹是开国将军,但我不能躺在他的功劳簿上享清福。我爹对我要求特别严,每次写信都让我自力更生,别跟人攀比,要艰苦奋斗。”
股市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