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0日,德甲乒乓球联赛官网突然崩溃——不是因为技术故障,是6500元的VIP门票被中国球迷抢空了。 但抢票的人还没高兴多久,评论区就炸了:“6000块一张票,这是给外国人送钱? ”“樊振东是不是背叛国家队? ”这场由“门票卖爆”引发的骂战,把中国乒乓球名将樊振东推上了舆论风口。
樊振东去德国打球的消息,最早在6月初传出。 当时他的社交账号发了张训练照,配文“换个赛场继续拼”。 但评论区很快分成两派:有人觉得“这是好事,和国际高手过招能提升水平”,更多人却揪着“国内比赛都没打完就跑”“泄露国家队战术”不放。 直到6月18日德甲门票开售,争议彻底爆发——官网显示,最贵的VIP套票含11场比赛,售价6500元,开票1分23秒售罄,服务器直接宕机。
有人算过账:国内乒超联赛单场VIP票最贵4000元,可观众吐槽“根本看不到大牌”。樊振东加盟前,德甲联赛上座率常年不到五成,门票均价300元。 但他的名字一挂出去,不仅套票卖光,连普通场次票价都翻了一倍。德甲官方数据显示,开票当天官网访问量激增500%,中国地区访问占比78%。
骂声主要集中在三点。 第一是“天价票割韭菜”,有网友翻出旧闻:2023年国乒队员出国参赛,每场补贴只有5000元,樊振东一场球赚的钱够国内打半年。 第二是“泄露战术”,有球迷翻出2022年世乒赛录像,说樊振东的反手技术“和国内训练时不一样”。 第三是“背刺国家队”,甚至有人翻出他2019年接受采访时说的“想代表中国拿更多冠军”,质问他“现在怎么变了”。
面对这些质疑,前国乒队员方博在6月21日的直播里直接开怼:“卖高价票是人家实力,运动员挣工资有什么错? 你要觉得不合理,自己去拿金牌回来。 ”他提到樊振东在德国的训练强度:“每天加练3小时发球,跟莫雷加德打对抗赛,录像带堆得比人高。 ”方博和樊振东曾是国家队室友,直播时还翻出两人2018年合练的视频:“那时候他连拧拉都还不熟练,现在呢? ”
中国乒协的政策或许能解释部分争议。 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乒乓球协会关于进一步推动乒乓球项目国际交流的实施意见》明确:“鼓励运动员在非国际乒联赛事中参赛,但禁止泄露核心战术(如针对特定对手的针对性训练方案)。 ”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内部人士透露:“樊振东去德国前,国家队专门组织了技术评估,确认他不会带走核心训练方法。 ”
德甲联赛的技术总监在接受德国《明镜周刊》采访时说:“樊振东的加入让我们的训练体系更完整。 他擅长快速攻防转换,我们的欧洲选手正好缺这块。 ”数据显示,樊振东加盟后,德甲俱乐部的训练时长增加了20%,年轻队员的技术统计里,“前三板得分率”提升了15%。
还有人质疑“樊振东是为了钱”。 但他的商业合同显示,国内品牌代言费每年约800万元,德甲联赛的薪水加上商业合作,总和不到国内的1.5倍。 更关键的是,他目前世界排名第一,按规则可以申请“职业运动员豁免权”,完全不用去国外联赛。
骂声里也有理性声音。有球迷翻出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的新闻:当时马龙、张继科也去过欧洲联赛,回来后反而拿了奥运冠军。 体育评论员张斌在微博里写:“运动员不是机器,他们需要不同的对手、不同的场地、不同的压力来保持状态。 28岁的樊振东,现在正是技术定型的关键期。”
德甲联赛的门票数据还在涨。截至6月24日,二手平台上的转票价格已经炒到8000元,但仍有球迷愿意买。 一位上海球迷在二手平台留言:“我不是为了看球,是想看看中国运动员在另一种环境里怎么拼。 ”这句话底下,有3000多个点赞。
樊振东本人至今没回应争议。 他的社交账号最新动态是6月23日的训练视频,配文只有两个字:“正常。 ”视频里,他在球馆里跑了10圈热身,然后和德国队友对拉了20分钟,汗水顺着下巴滴在地上,把地板砸出一个个小水洼。
中国乒协的一位工作人员私下说:“我们理解球迷的情绪,但运动员的职业选择,最终还是要看他们自己。 樊振东能保持状态,对中国乒乓球队来说,本身就是好事。 ”
现在打开德甲联赛官网,樊振东的比赛日程排在最显眼位置,标注着“特别场次”。 页面下方有行小字:“本场次门票已售罄,下一轮对阵瑞典选手莫雷加德的票,将于7月1日开启预售。 ”
股市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